一说到上学念书的问题,一定就会有人抛出念书无用论来。
譬如前两天,就又有人在后台留言:
我就想问,你日夜念书,就能改变命吗?未必。
这类做老师的,可能上学时学的都算过得去的,但你问问你一个人,你幸福吗,未必幸福,念书跟幸福、成功生活,真没势必的联系。
我倒感觉,一生找到自己最爱做的事,拥着最喜欢的人,做最本真最好的自己,这是极致幸福的生活。
当然,立刻就有人反驳:
不念书就能找到自己最爱做的事,拥着最喜欢的人,做最本真最好的自己,过极致幸福的生活么?
不念书你靠什么丰富我们的视线发现我们的最爱,不念书又靠什么丰富我们的情商和最喜欢的人经营一段幸福的生活。
念书,是为了遇见生活岔路的时候更从容的选择,是为了机会到来时更飞速的抓住,不必腰缠万贯,但可以更好的感受幸福。
一位大夫的留言,我感觉特别在理:
我看到了太多的家境贫寒的孩子,爸爸妈妈双亡的孩子,身有残疾的孩子,通过上学而改变了命。
也见过官二代富二代不喜欢上学最后沦落到“不及众人”,甚至游手好闲。
也有官二代富二代靠了爸爸妈妈的荫蔽得以继续飞黄腾达,但,我对你说,念书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,而且能改变一个人的格局和思想境界。
喜欢学习和不喜欢学习真的不同,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真的不同,研究生博士毕业跟高中学历真的不同,可能博士毕业还不如小学毕业收入高,但那些低学历高收入者有超人之处,绝大部分学历低的人就是靠勤劳提升收入。
确实,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在短期内真的可能靠爸爸妈妈的余荫,过得也非常不错。
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讲,特别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讲,念书受教育,是改变生活最大的机会。
假如不念书,他们可能很难摆脱我们的阶层,更难改变我们的生活。
不是读了几本书就改变了生活,不是考上了大学就功成名就。但念书叫你打开一扇窗子,叫人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。
譬如余秀华。
这位因出生时倒产、缺氧而导致脑瘫的女诗人,假如没念书与写作,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,大家每一个人都想象得到。
大家在农村常常看到如此的人,大多的归宿是嫁一个多少有的缺点的普通男性,为他生一个或几个儿女,天天为柴米油盐发愁,一家人在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中生活。
而正是由于念书,让这位农妇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风韵,也给她带来了更丰富的生活。
她的诗集《月光落在左手上》销售量突破10万册,成为20年来中国销售量最大的诗集。
现在,她更是出书、做节目,获奖无数。
虽然她的残疾使她一辈子没离开那个封闭的村子,但念书使她拥有了飞翔的翅膀,比完善的普通农妇飞得更高,飞得更远。
或许,这是互联网年代给了她宝贵的机会,但假如不念书,显然再好的年代、再好的机会也会错过。
还有湖南的欧阳凯,同样因为出生时缺氧致使脑瘫的他,从小就不可以行动自如,不可以明确地说话,大夫断定他“将在床上度过一生”。
欧阳凯在11岁那年,在妈妈的搀扶下走进了学校。
小学毕业后,找不到任何工作。
他找来书本,自学习电脑和写作。从《围城》到《古文观止》再到《曾国藩的家书》,从海子、徐志摩到席慕蓉、舒婷,他疯狂地阅读,沉醉在书的海洋中。
为了可以明确地说话,他把小石头含在嘴里,训练换气和发音。
现在,他写作、演讲,已经出版多本励志书本,还曾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进行演讲。
他不只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也勉励并帮助了许很多多的人。
假如不是念书,他可能只不过一个靠年迈的爸爸妈妈抚养的残疾人,但目前的欧阳凯,却是有着我们的事业,可以自力更生并且可以反哺爸爸妈妈、反哺社会的人士。
有时我常常想,鲁迅笔下的闰土,在少年时是那样的聪慧与活泼,为何后来却变成了那个样子?
他和鲁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?我想,只不过念书。
鲁迅从小进入私塾,然后留学东洋,最后成为了大学教授,文学大师。
而闰土则局限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,终老一生。
可以想象,假如闰土也有条件念书上学,也能留学国学,即便成不了一代文豪,也势必不会和鲁迅之间“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”。
他们是儿时的玩伴,成年后仍然会是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大家看看民国时那些学贯中西的大伙,无一不是家境条件优渥,从小就有机会念书。
其实在社会底层的劳作中,有不少像闰土一样聪明活泼的孩子,他们中间不是没天资聪慧的人,只不过他们没念书的机会而已。
而目前,大家每一个人都有念书的机会,还有哪些理由不去努力,还有哪些理由怀疑念书的力量呢?
特别赏析一句话:念书不是为了叫你登上峰顶,而是为了不叫你跌入谷底。
登上顶峰的人,除去念书以外,还有时势、运势、环境、机会等多种原因影响。
哪个也不可能今天读了几本书,明天就改变了生活,或者读了个大学文凭,就一辈子衣食无忧。
但有几本书垫在脚下,你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。
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,只须你想,就有足够多的念书机会。
请你相信,只须读的书多了,你的生活,就会慢慢为之改变。